我市探索“执法信用”分级分类赋能营商“强磁场” | ||
| ||
今年,我市紧扣营商环境优化升级“一号改革工程”目标要求,探索形成具有平湖特色的企业“执法信用”分类分级1255工作体系。已对平湖经开288家涉外企业先行先试,实现企业主体感受和行政执法效率双提升。 一是加快制度重塑、监管服务提质。以平湖经开为试点,出台企业“执法信用”分类分级监管服务实施方案,优化“执法+服务”2项行政职能,对辖区内涉外企业排摸分析、分类定级、重点监管,全面提升行政执法监管服务效率。综合既往处罚信息公开痕迹、重点监管事项等数据,分析研判形成“一企一库”,综合赋分并定级。依托企业级别管理动态调整机制、执法主体协作配合机制、涉企事项提醒预警机制等5项机制,健全企业梯度培育。 二是践行“有求必应、无事不扰”。多部门挖掘辨识行业潜在安全风险,提升涉企执法检查的精准度。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,对轻微违法行为减免处罚,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、典型违法问题等企业严格依法查处。探索市场主体根据检查预告书先行自查整改,相关部门随后采取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等方式抽查。提振企业履责内生动力。7月份开展的大型餐饮企业联合检查对全市36家(不含乍浦镇)大型餐饮企业发放了预告书,督促其先行自查自改。 三是促进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助护航。有效衔接行政处罚和信用修复,实现“处罚即告知”“认定即告知”“承诺即修复”,公示期满后即撤下相关信息。探索“极简修复”,对符合办理条件的实行“容缺受理”。执法部门提供“一站式”修复服务,主动告知其信用修复的途径、流程和需要提供的材料,协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,目前共排摸到历史存量失信主体800余家次,通过执法部门受理并在信用浙江上完成修复的已有170余家。 | ||